世事只是人心上的倒影,面對同樣一件事。照映在每一個人心上的倒影,因為角度的不同,遠近的不同,各有其形,各顯其狀。因此有人以此為苦;有人以此為樂。更真實地說,這個倒影,還不只是事件的影子,許多環伺在你我周圍的人,若干程度也遮蔽了影子部分的形體,使原本就已各顯其狀的影子,因人為的因素更顯複雜,苦與樂的界線就顯得更模糊了,它的答案經常是正躺在病床上的人才得以參透的。
文 / 鄭春鴻
世上有苦和樂這兩個東西嗎?換言之,苦和樂是兩個客觀的存在嗎?還是人主觀的感受呢?比如貧窮是苦;富有是樂嗎?失敗是苦;成功是樂嗎?生病是苦;健康是樂嗎?死亡是苦;活著是樂嗎?
佛經裡對於什麼是「苦」,有很多精彩的哲學描寫;但是對「樂」則不強調。我們可以說「苦」是佛教對人生總的看法,縱欲主義認為當下人生是幸福和快樂的,因此要及時行樂。佛教認為這種「樂」不能作為人生的「真相」,因為它的獲得要付出痛苦的代價,在享受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痛苦的副作用。執著和迷戀於人生的快樂是無法坦然面對死亡的,這種痛苦是終極的痛苦。所以「樂」不可能作為現實人生的本質,只可能作為人生不斷追求的目標。
在這個論述上,佛教最引人入勝的是指出,在人人都尋求解脫、渴望離苦得樂的路上,也恰恰反證了人生處於痛苦中的事實。佛陀正是透過對人生種種現象的考察洞悉人生的真相,即「苦」諦。
佛教的最大快樂,應該就是涅槃境界。通過修習八正道,一切煩惱永盡之後就可以不再入「六道輪迴」受苦。而所謂「涅槃四德」所指的「常樂我淨」,「常」指壽命無限,「樂¬」指幸福無憂,「我」指絕對自由,「淨」指情操高尚。煩惱永盡,也就是不再傻乎乎地追求所謂快樂,這四德才得以成就。
基督教《聖經》上,神似乎沒有特別指出什麼是苦,什麼是樂。倒反而是人對苦樂特別敏感,總要求神使人趨樂避苦,並且相信愛神的人會有喜樂,至於罪人,神必會給他勞苦。「神喜悅誰、就給誰智慧、知識、和喜樂。惟有罪人、神使他勞苦、叫他將所收聚的,所堆積的,歸給神所喜悅的人。這也是虛空、也是捕風 。」 (傳 2:26 )。可見,《聖經》上確實是有「苦」和「樂」這兩碼子事,而且指出擁有喜樂的人,是神所特別祝福的,除了喜樂之外,他同時被賜予的包括智慧和知識,至於這後兩者是使得這個人得到喜樂的要件呢?還是它是喜樂之外的兩件不同的禮物呢?
我們之所以這麼理解是因為︰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,知識是讓人有智慧的養分。一個有智慧的人,所見的人間風景,自是與平凡人不同。平凡人以為的「苦事」,有時候在他看來是「上帝化了妝的祝福」,所以他可以苦為樂;別人以為的「樂事」,有時候他卻引以為苦,避之唯恐不及,因為他已經預見此樂之後,大難可能就要臨頭。
至於什麼是苦?什麼是樂?《聖經》上似乎沒有明確的指稱,倒是可以從若干經文中發現,苦與樂除了客觀的存在,它也是人內心主觀的感受。「有人至死心 中 痛苦、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。」(伯 21:25 ) 這樣看來,福樂若有滋味,似乎出自人主觀的感受;這裡說的「心中痛苦」也是人自我認知的苦,這個苦事有時候真的是神要「修理」他所帶來的痛苦?但有的不是真的苦事,而是「上帝化了妝的祝福」,只是因為人的愚昧而無法察覺。
人之所以「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」,可能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受到神的處罰;也可能是他看不出神在「修理」處罰他,是給他得到獎賞的機會。以神的憐憫,人應該前者是不可能的。基本上,喜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「求你照著你使我們 受 苦的日子、和我們遭難的年歲、叫我們喜樂 。」(詩 90:15) 換句話說,喜樂不可能平白得到,它的前奏永遠都是受苦和遭難,「不禁一番寒澈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」,而且,這裡的「日子」和「歲月」,看來時間還不會太短。
而且,人生似乎是註定「苦多樂少」的。「人在喜笑中、心也憂愁。快樂至極,就生愁苦 。」(箴 14:13) 這裡提到的是沒有絕對的「樂」;也沒有絕對的苦。
喜笑間,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憂愁;樂極生悲,沒有節制的快樂,愁苦會隨後就來。而且「苦」與「樂」的 感受,可以說是冷暖自知,不足為外人道。「心中的苦楚、自己知道。心裡的喜樂,外人無干。」(箴 14:10)
大衛因為敬畏上帝,並且對上帝的愛深信不疑,因為他把所有苦事,都當做神對他的造就。「顯我為義的神啊,我呼籲的時候,求你應允我!我在困苦中,你曾使我寬廣;現在求你憐恤我,聽我的禱告!」(詩4:1)。不過,他唯恐自己的智慧不足,以至於無法了解神在每一件困苦之事背後的美意,也害怕自己因為軟弱,無法熬過神的磨練,因此要求神在困苦中,讓我們更寬廣。
看來苦和樂有它客觀存在的一面;也有它隱含在背後的意義。前者比如生了癌症重病,哪都不能去,什麼都食之無味,不可謂之不苦;後者比如大病不死,以自己生病的經歷,去安慰其他的病友,讓他們有信心面對治療,智慧使他在苦中找到出口。
世事只是人心上的倒影。面對同樣一件事,照映在每一個人心上的倒影,因為角度的不同,遠近的不同,各有其形,各顯其狀。因此有人以此為苦;有人以此為樂。更真實地說,這個倒影,還不只是事件的影子,許多環伺在你我周圍的人,若干程度也遮蔽了影子部分的形體,使原本就已各顯其狀的影子,因人為的因素更顯複雜,苦與樂的界線就顯得更模糊了,它的答案經常是正躺在病床上的人才得以參透的。
文 / 鄭春鴻
世上有苦和樂這兩個東西嗎?換言之,苦和樂是兩個客觀的存在嗎?還是人主觀的感受呢?比如貧窮是苦;富有是樂嗎?失敗是苦;成功是樂嗎?生病是苦;健康是樂嗎?死亡是苦;活著是樂嗎?
佛經裡對於什麼是「苦」,有很多精彩的哲學描寫;但是對「樂」則不強調。我們可以說「苦」是佛教對人生總的看法,縱欲主義認為當下人生是幸福和快樂的,因此要及時行樂。佛教認為這種「樂」不能作為人生的「真相」,因為它的獲得要付出痛苦的代價,在享受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痛苦的副作用。執著和迷戀於人生的快樂是無法坦然面對死亡的,這種痛苦是終極的痛苦。所以「樂」不可能作為現實人生的本質,只可能作為人生不斷追求的目標。
在這個論述上,佛教最引人入勝的是指出,在人人都尋求解脫、渴望離苦得樂的路上,也恰恰反證了人生處於痛苦中的事實。佛陀正是透過對人生種種現象的考察洞悉人生的真相,即「苦」諦。
佛教的最大快樂,應該就是涅槃境界。通過修習八正道,一切煩惱永盡之後就可以不再入「六道輪迴」受苦。而所謂「涅槃四德」所指的「常樂我淨」,「常」指壽命無限,「樂¬」指幸福無憂,「我」指絕對自由,「淨」指情操高尚。煩惱永盡,也就是不再傻乎乎地追求所謂快樂,這四德才得以成就。
基督教《聖經》上,神似乎沒有特別指出什麼是苦,什麼是樂。倒反而是人對苦樂特別敏感,總要求神使人趨樂避苦,並且相信愛神的人會有喜樂,至於罪人,神必會給他勞苦。「神喜悅誰、就給誰智慧、知識、和喜樂。惟有罪人、神使他勞苦、叫他將所收聚的,所堆積的,歸給神所喜悅的人。這也是虛空、也是捕風 。」 (傳 2:26 )。可見,《聖經》上確實是有「苦」和「樂」這兩碼子事,而且指出擁有喜樂的人,是神所特別祝福的,除了喜樂之外,他同時被賜予的包括智慧和知識,至於這後兩者是使得這個人得到喜樂的要件呢?還是它是喜樂之外的兩件不同的禮物呢?
我們之所以這麼理解是因為︰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,知識是讓人有智慧的養分。一個有智慧的人,所見的人間風景,自是與平凡人不同。平凡人以為的「苦事」,有時候在他看來是「上帝化了妝的祝福」,所以他可以苦為樂;別人以為的「樂事」,有時候他卻引以為苦,避之唯恐不及,因為他已經預見此樂之後,大難可能就要臨頭。
至於什麼是苦?什麼是樂?《聖經》上似乎沒有明確的指稱,倒是可以從若干經文中發現,苦與樂除了客觀的存在,它也是人內心主觀的感受。「有人至死心 中 痛苦、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。」(伯 21:25 ) 這樣看來,福樂若有滋味,似乎出自人主觀的感受;這裡說的「心中痛苦」也是人自我認知的苦,這個苦事有時候真的是神要「修理」他所帶來的痛苦?但有的不是真的苦事,而是「上帝化了妝的祝福」,只是因為人的愚昧而無法察覺。
人之所以「終身未嘗福樂的滋味」,可能是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受到神的處罰;也可能是他看不出神在「修理」處罰他,是給他得到獎賞的機會。以神的憐憫,人應該前者是不可能的。基本上,喜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「求你照著你使我們 受 苦的日子、和我們遭難的年歲、叫我們喜樂 。」(詩 90:15) 換句話說,喜樂不可能平白得到,它的前奏永遠都是受苦和遭難,「不禁一番寒澈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」,而且,這裡的「日子」和「歲月」,看來時間還不會太短。
而且,人生似乎是註定「苦多樂少」的。「人在喜笑中、心也憂愁。快樂至極,就生愁苦 。」(箴 14:13) 這裡提到的是沒有絕對的「樂」;也沒有絕對的苦。
喜笑間,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憂愁;樂極生悲,沒有節制的快樂,愁苦會隨後就來。而且「苦」與「樂」的 感受,可以說是冷暖自知,不足為外人道。「心中的苦楚、自己知道。心裡的喜樂,外人無干。」(箴 14:10)
大衛因為敬畏上帝,並且對上帝的愛深信不疑,因為他把所有苦事,都當做神對他的造就。「顯我為義的神啊,我呼籲的時候,求你應允我!我在困苦中,你曾使我寬廣;現在求你憐恤我,聽我的禱告!」(詩4:1)。不過,他唯恐自己的智慧不足,以至於無法了解神在每一件困苦之事背後的美意,也害怕自己因為軟弱,無法熬過神的磨練,因此要求神在困苦中,讓我們更寬廣。
看來苦和樂有它客觀存在的一面;也有它隱含在背後的意義。前者比如生了癌症重病,哪都不能去,什麼都食之無味,不可謂之不苦;後者比如大病不死,以自己生病的經歷,去安慰其他的病友,讓他們有信心面對治療,智慧使他在苦中找到出口。
世事只是人心上的倒影。面對同樣一件事,照映在每一個人心上的倒影,因為角度的不同,遠近的不同,各有其形,各顯其狀。因此有人以此為苦;有人以此為樂。更真實地說,這個倒影,還不只是事件的影子,許多環伺在你我周圍的人,若干程度也遮蔽了影子部分的形體,使原本就已各顯其狀的影子,因人為的因素更顯複雜,苦與樂的界線就顯得更模糊了,它的答案經常是正躺在病床上的人才得以參透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